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 01 -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规划》制定了数字中国发展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分别是:以2025年为节点,要求“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2035年为节点,要求“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是一份重要的文件,关乎中国未来,也关乎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方向。
《规划》提出了“2522”整体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文件的背景笔者不敢妄自猜测,但是其思想是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的延续。
- 02 -
数字中国是解决主要矛盾的路径之一
十九大报告中,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现实中的衣食住行,也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还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
“数字中国”恰恰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之一。
这些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数字”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疫情期间,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数字的力量。
防疫码、网上购物和支付,以及快捷的物流体系,这都是每个人近距离感受数字的场景。
- 03 -
数字问题关乎社会发展的未来
最近一段时间被热捧的ChatGPT,不仅是能聊天、查资料,还能编故事、写程序,而且背后的技术几乎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数字技术已经不再限于被动的网络应用,而是主动渗透到了生产和交换的各个环节。
如今的世界,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都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十年前起步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如今成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五年前起步的社交媒体,现在成了每个人的“一个生活方式”。
十年前开始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几乎用掉了年轻人30%的可用时间。
五年前暂露头角的短视频,谁也没想到成了最大的“时间杀手”。
一年多前热炒的元宇宙,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这些现象不只是现象,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的结果。
当芯片封禁、俄乌战争、美元潮汐、科技封锁一波又一波袭来的时候,“数字”的问题已经不是信息技术的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的未来。
- 04 -
2522
二十大提出的“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而《规划》则更进了一步。
对信息技术业的影响,既有“2”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体系”,也有“创新体系”和“安全屏障”。
这两个“2”几乎覆盖了当前所有的数字技术的基础架构。
可以想象未来三年,将是数字基础夯实的三年,也是“数字”从技术殿堂走向全社会的三年。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数字不再是“锦上添花”,而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合体”才行。
规划中提到的“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将会为未来三年及更长时间的数字应用指明方向。
这个“5”覆盖了几乎所有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无论是智能制造、党建与组织工作、特种设备与公共服务、教育与科研、数字品牌营销、智慧社区服务、物联网设备,还是信息技术基础、网络安全、云计算、超算、智算和系统集成服务等等,无所不包。
至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则是数字融入到国内国际大小两个循环,为数字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写在最后
这几个月来,密集发布的有关“数字”和“数据”的文件,正在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由此从“小众”到“大众”,再走向“全众”。
未来三年,将是信息技术业突飞猛进发展的三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