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无论是从现代经济学理论里,还是中央政府文件政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有很多地方政府甚至设立了“链长”制度,更是充分领会了产业链价值和精神。
产业链聚集对区域政府而言,好处显而易见。产业链聚集则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不仅降低企业的成本,也会将产业增值部分尽可能留在地方,从而增加税收和本地就业。而且以商招商、以商养商、以商富商,已然是发达地区的共识。
如何才能有效地打造产业链
首先的问题是谁来主体
产业链聚集当然应该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毕竟要产业振兴、要税收增加、要就业繁荣,这都是政府该做的事情。政府直接打造产业链、聚集企业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虽然地方政府有责任,却未必专业。商业的基本逻辑应该是:谁受益谁干活,这总不会错。如果找不到受益者,那就只能是区域政府。
其次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打造
产业链聚集一般有三种方式:其一是筑巢引凤,也就是产业园的方式,这被全世界证明是有效的方式,只是找到合适的产业园运营者并不容易;其二是龙头带动,从本地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出发,围绕龙头企业聚集企业,这也被证明是不错的方法,前提是要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其三自然生长,也就是不用外界干预,而因为企业聚集自然形成产业群体。三种方法难说好坏,要看产业基础、地方财力和行政能力而定。
再次的问题是需要什么人来做
产业链聚集不是一般人做不了,必须是行业资深人士,也就是必须足够专业才行。从这一点上看,政府显然不具备专业性。当然政府可以请专业人士提供咨询服务,只不过这个专业不是学科的专业,而是产业的专业性。任何一个行业想要弄明白,没有三五年浸淫很难做到,而且还必须在行业中有较高地位、有相对更广泛交流经验才能做到。从这一点上说,即使政府来做这事,也必须找到真正的专家深度参与,而不是仅仅献计献策。
第四个问题是必须关注信用
产业链聚集就意味着更多企业加入其中,要加入其中就一定要得到某种好处。反过来看,只要能给出足够的利益,企业自然就会聚集。什么样的好处算是好处?一般来说就是支持政策和营商环境,返税、土地、行政服务等,但远不止这些。当地的人文环境、市场或资源都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应当关注“信用”。如果当地的信用很好(不仅是政府信用,也包括企业信用),企业就更愿意聚集,反之则不然。
产业链集聚是好事,但如果弄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有一些误区一定要尽可能避免
一忌好大喜功且急于求成
产业链聚集需要很长的周期,不仅是要形成口碑,还要不断强化企业之间的利益链,也要有充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供应,做到这些绝非三两年。所以,聚集产业链要有久久为功的心态,以十年为期来做。不妨以合肥的二十年发展,江浙地区产业小镇动辄十年以上的生长期为鉴。
二忌外行领导且闭门造车
做决策的时候当然应该按照行政级别来承担责任,这很正常。但在产业链塑造过程中,却不能依据行政级别来指挥。谁才是产业链的最高领导?不是市长而是“链长”。在项目管理中,只要项目的目标不变或项目停止,项目经理才是责任人和最高领导,其他人辅助、听命或提供资源。链长就是产业链的项目经理。
三忌条块分割且各自为政
产业链打造是个系统工程,如果规模大则是复杂系统。产业链聚集需要指挥和协调,但更重要的是按照产业规律推动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以形成叠加效应。做产业链工作要有非线性思维,常常要在不起眼的地方持续推动,而形成浩浩汤汤之势,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动辄打打杀杀的思维做不好产业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地之衰落非一年之功,一地之兴盛也非一时之业。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