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似乎有绵绵不绝的架势。
几轮谈判下来不但没有太多实际进展,却让经济领域的恶斗更加疯狂。从局部争斗到全球危机,或许不是殃及池鱼,而是题中原有之意。
自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如今岌岌可危。倒不是因为军事力量发生了什么根本的变化,而是在经济关系上已经天翻地覆。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护原有国际秩序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或者叫做“共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现代独立的国家与国民,二次大战带来的井然有序的现代经济秩序。一百年来,在国家利益结构下理所当然的政治与经济秩序,仅这几年的功夫就产生了巨大的裂痕。
无论是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还是枪炮射程与金融经济的战争,原本有标准价值观的秩序,现如今都遭到了挑战。
人道主义、契约精神、知识产权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些构筑过去国际秩序的基材,似乎都已经风雨飘摇。当价值观产生变化的时候,一切规则和行为都在变化之中。
过去对的未必对,过去错的未必错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让无数人不断见证历史?其实是人的寿命太短,一个人无法看到百多年的社会变迁罢了,这都是历史上曾经不断上演的剧本,只是再一次重演。
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切都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改变,或者说是技术发展的必然。
从农业到工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升,劳动力的存在方式和劳动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模型也随之改变。当农民从土地耕种走向工厂做工,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改变了,人们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却有产生了对工厂的新依赖。
在技术变化的背景下,变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对“新人类”来说,这些既已存在的变化,却是“原本如此”和“理所当然”。但对“老人类”来说,这些却有些难以接受。
既有的秩序早早晚晚总会被打破,变的东西很多以至于应变不暇。但在改变之外,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否则人类无法传承到现在。
那么,不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过去讲应变方法更多讲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建立独特的价值才能应对纷繁的世界。但到今天看,这些仍然不足够。客观只能忍受,主观才需要改变。只有主动的应变能力加上独到之处,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游刃有余。
终身学习、持续成长,在宿命中寻找希望。个体如此,企业与国家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