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个探讨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为主题的论坛上,提到了解决小微企业信贷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应可以进行的一些举措。
小微企业支持是当下国家大政方针。一方面是因为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失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尤为如此。另一方面是疫情带来的市场萧条,大河没水小河干,小微企业自然都很难过。
小微企业在现代经济具有重要的地位,并非在于GDP和税收,而在新增就业。可以不夸张地说,小微企业好不好过,直接影响就业率和社会稳定。
为此,这几年国家层面没少出政策,从税收到金融,从补贴到培训,应有尽有。尤其是疫情以来,小微企业的信贷问题已经从金融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但实际执行下来,虽然政策不少,实际操作也有所改观,但改观很有限。
其中的问题当然很多。
任何宏观政策落实到执行,问题都不会少。例如:金融监管办法与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有很多冲突的地方,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信贷支持政策时资金捉襟见肘,银行信贷人员的信贷责任与业绩的矛盾,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账目不健全,等等。
所以,一旦谈起这个话题,说到最多的就是“机制体制”和“改革”。这些词都是大词,显然也对,只是说了也没啥大用。谁都知道这些是问题的根源,也知道需要这都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问题。说这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流行一种“语言腐败”。言必称“改革”,事必称“机制体制”,仿佛只有将一切问题大而化之,问题才有解决方案。实际上这都是懒惰和无能的托词。
“大词”所描述的这些问题都存在,也都需要逐步改善,非一日之功。抛开“大”不谈,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做一些“小”事情改变现状,哪怕是一点点。比如一个企业的问题,比如一个信贷产品的问题,比如一次务实的银企对接,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前进了一点点。只要扎实做下去,多少都会有成效。
当然“小”也有“小”的毛病,必须改进。例如某个企业的账目毛病,比如某个工作人的态度问题,比如个别的工作可以更细致一些。小毛病不仅是“小”的缘故,更在于个体认知不足。个体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也不意味着不可以从“大”的角度提供协助。多听听市场的声音,考虑到相应的政策或产品中,做出相应的应对,就一定不会比现在更差。
任何市场中的现象,都是多方面的原因。大到法律政策,小到个体行为。很多事当下很难一次性解决,也不能寄希望未来某种变革就能一次性解决,但也不能看着或者抱怨如何如何不行,因为这样于事无补。
人生于世,谁又有没有困难呢?大有大的问题,与其以“小”看“大”,不如做点事情。小有小的毛病,与其以“大”责“小”,不如搞点干货。
这句话放在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语境中合适,把企业与个体代入其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