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是这几年的大词。
但凡大词,必有道理。比起来曾经流行过的推诿扯皮、出工不力的空谈,问题导向要好得多也现实得多,一时间也让社会回归到做成事、走正途之路。
将问题形成任务
将问题形成任务,将任务交办有司和有员,在指定时间要结果和汇报,无可厚非吧?于是乎,问题就对应成了要解决的任务,而任务再次升华到需要督办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是,很多问题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由其他问题引发的问题(很拗口吧),这个时候问题导向非常容易变成"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任务,从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偏不治病。表面上看是当下解决了问题,而实际上问题的根源还在,过一段时间问题依然会复发,甚至还会诞生新问题。
更有甚者,有时候问题比较难解决,结果就出现了“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原本美好的期望变成了新问题之源,怎有个“殊为遗憾”了得。
解决问题没有错。只是要解决问题,从项目管理理论讲,就得把问题变成任务,然后分解、分发下去由不同人完成。
到底将问题变成什么任务
毛病恰恰出在到底将问题变成什么任务上。
各种任务督办的本质是对任务完成进程的控制,保障进度和任务完成率,而非研究任务的缘由。发布任务的人想解决掉根本问题(或者叫做问题背后的问题),而接受任务的人通常只会完成任务本身。这是两者的高度和视野问题,也是不同的职责要求,毕竟各有各的层面、各有的能力。
其实问题的出现,可能是某个以前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因为防水灾修了一个水坝,后来水灾没了水坝反而害事,要解决问题拆掉水坝就好了,但以后再有水灾怎么办?
所以想要解决问题,一定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白为什么要比做什么更重要。
发布任务之前,搞清楚前因后果,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接受任务之时,把任务的目的搞清楚,到底完成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如果只是把任务当做任务,不知何来、不知何去,只怕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或者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倘若再加上各种不结合目的的督办,也许会成为灾难。
解决问题更好的方式不是问题导向
而是目标导向
弄清楚了想要什么,怎样才能达成想要的结果,问题只不过是过程中顺带要解决的障碍而已。如果用项目管理论来说,就是清晰描述项目目标、分析和推演实现路径,然后再安排项目的分解和分发。如此,只要方向不错,再差也不至于南辕北辙。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时的障碍,发展得足够快、足够好,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一旦停止了发展,不光会问题丛生,还会不断内卷。
所以,目标就是风向标,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