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党建研究院_智慧党建建设实施方案_智慧党建平台APP
首页 > 观点观察 > 正文
解决方案
全面开启党建+智慧应用新时代
胡剑锋:2023年来了,新病态即将回归新常态
时间:2023-01-02      来源:鸿鹄
【内容导读】2020年来临之际,笔者讲了“新七态”,所谓:新事态、新心态、新世态、新业态、新生态、新常态、新变态。

    前言


2020年来临之际,笔者讲了“新七态”,所谓:新事态、新心态、新世态、新业态、新生态、新常态、新变态。


大抵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及科技进步、经济转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迁和商业新局,结论是企业需要如同蝶变一般,在新时代中“变态”成新的样子来适配时代,所以叫做“新变态”。


不成想还没有主动“新变态”,新冠疫情爆发,所有人都不得不“变态”了。


接下来的一年疫,到了2020年末,笔者承袭上一年的“新”和“态”,又写了一篇文章讲“新固态”。


在新形势下,个体和企业都需要在传统“气液固”三态之外,进化出“新固态”,将优势优化而成为自身的独到之处。


2021年的整年还算不错,虽然“三座大山”倒下导致了不少企业的灾难性裁员,但那些真正的“新固态”们发展得尤其好。


随着“硅碳局”开启,数字和双碳的脉动带来了一大波行情


但是,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东西哪里那么容易解决,未来一定会在疗伤中前进、在前进中疗伤。


所以,笔者判断2022将是“新病态”的一年。




- 01 -


    2022年这一年过得好辛苦


一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实在是能力太强,以至于“精准防控”失效,而“动态清零”的成本实在太高。


一年下来,虽然没有疫情的地方貌似一片祥和,但是枢纽地区一旦疫情几乎能毁灭经济。


两年来的抗疫,举国上下也疲惫不堪。


各种矛盾的凸显,加之奥密克戎的致病力、致死率极大降低,最终迎来的年末的全面放开。


另一方面,从俄乌战争开始,国际局势更加波诡云谲。


中美博弈在相持阶段,双方其实都很难受,只是难受的表现完全不同。


在疫情受创之后的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印出的钞票,终于发力拉起了通胀,而美联储持续加息引发的美元潮汐,让全世界一时间风声鹤唳。


总算到了年末,美元终于“鸽”了一些。市场终于松了口气。


前半年,国内虽然遭受了上海疫情的打击,但出口数据与日俱增、政府的大笔投入掩盖了很多伤痛,其实中小微企业已经举步维艰。


当然,疫情巨大的开支也让各地政府不堪重负,但毕竟因为有政治大事的因素,国家使劲全身解数在稳定和保障,稳定高于一切。


在美国中期选举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国际博弈,虽然没有最终尘埃落定,但也算是有了初步的结果。


中国疫情防控到了转折点,中国总体运行的重点也从疫情转向了经济。虽然是很难的一年,但是结果值得。


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史上最大的泡沫危机,恒大为标志的癌症算是基本清除。


这一年,中国经历了很多年没有的争论,无论对错,毕竟还能面红耳赤的争论。


这一年,中国的有些地区经历了这二十年最难过的灾害,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这一年,中国整体经济爆出了二十年未见的季度负增长数据,但终究挺过来了。


这一年,在防疫政策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也积累了痛苦。


这一年,在年终岁尾的时候,人民集体迎战开放管控之后的奥密克戎。


这一年,果然是“新病态”。


- 02 -


翻开日历,将是新年,但新年不新


看2023年,仿佛回看2019年。


曾经美团汪兴的“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一语成谶,但如果回顾2019之初,其实不以为然。谁没点梦想呢。


当然,2019年之前就供给侧改革的探讨,以及经济转型的逻辑已经深入人心,只是怎么转还不够明确。


繁荣了二十年的经济,早已经形成习惯,而对陌生的领域,多少有些惶惶不安。


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这种不安反而消失了。


毕竟经历过更为惨痛的过去,未来也就不会差到哪儿去。


因为疫情而稍加停顿的国家远期规划,也只是停顿了一下,还将继续起航。


只是这一次,不会太激烈转型,反而会更温和。


重病固然要用猛药,但虎狼之药需要体力,先补一补再说吧。


因为疫情而快速提升的数字经济热度,温度只会越来越高,也将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


不同于前几年对平台经济和资本无序扩张的压制策略,这一次在战略上是积极态度。


尤其是利用平台经济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得到新的增长空间。这一点和2019年一样。


经济转型的思路仍将继续。


经历过三年疫情和美国嚣张之后的中国,反思已经结束,而行动正在路上。


高质量经济不仅是低能耗经济,也是附加值经济。


前些年讲过的“独到之处”将在2023年更加鲜明。


所以,笔者眼里的2023年,形态上类似曾经走过2019年,但本质上却是一个新台阶一次新起步,而且未来将成为“新常态”。


智慧党建

- 03 -


 “新病态”之后是“新常态”


讲“新病态”的时候,不是因为奥密克戎,而是因为经济根底有问题。


三年疫情和经济挫折将原本犹豫不决的经济彻底洗了一次牌,倒下了很多企业,消灭了一些高杠杆的中产阶级。虽然有些惨烈,却也未必一定都是坏事。


因为“新常态”将会替代“新病态”。


新常态是经济中低速增长的状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经济快速增长的二十年终究会停下来整理,过去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必将丧失,依赖于资源增长的模式终将会变成勤劳和智慧为增长基础。


缺少了足够的增量,必然增加内卷化程度,过去的一年已经有了充分的展现。


内卷化好不好?当然不好,不过却让缺乏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卷走,而让有竞争力的创新生产力走上了舞台中央。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需要更好的管理、更高效的商业模式,需要让客户有感觉的产品和服务。


这两年的卷,从大格局上看,也是养蛊的过程。


卷的结果是不卷,且让“卷王”走上创新增长、扩大市场之路。


失去了快速增长的经济大盘支撑,利润率下降是必然,新增机会也会变少。


对企业来说,必须要重新审视过去的赚钱思维,好在三年疫情已经给出了充分的预警。


对于职业人来说,也需要安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


所以,新常态下得凭本事:既要有新变态的应对心态,也要有新固态的独到之处。





新常态是内需市场不断成长的状态。


经历五年周期的打压之后,房地产市场奄奄一息。


这几个月从保交房到再次启动房地产,政策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好在最困难的时刻过去了,房地产仍然有希望,仍然是吸金大户。


但是,材料还是原来的材料,火却不再是原来的火。房地产的城市差异、地段差异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这两年的新能源车发展如火如荼,不过也跌宕起伏。


新能源车厂的股票做了过山车,貌似大势已去,其实却是产业真正深入的开始。热的是泡沫,凉了才是产业。


大规模新能源车替换油车,不仅会拉动消费,也会拉动新基建。


接下来的一年想必新能源车产业不再大呼小叫,而是将功夫用在扎实落地。


这个冬天的疫情闯关模式可能会让总体年龄结构发生一些变化,但并不能阻止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延迟退休也将不再是狼来了。


养老服务呼吁了很多年,这次总不会再干打雷不下雨。


只是适配市场需求的产品仍然在路上,还有太多可以创新的地方。可年轻人减少了怎么办?科技将在其中成为重要的力量。


虽然内需市场的轻重缓急不同,民营、国营的比重不同,市场的需求启动先后不同,市场竞争的强度也不同,但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重中之重,没有之一。


中国人的勤奋、努力,有资格适配更好的生活,问题只在价值创造规模和财富分配方式。经济增速慢下来一点,才会有人用五年到十年的功夫去做一件事。


原本只靠出口、靠财政、靠投资的企业,必然多少会受到影响,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只不过影响的大小,还要看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


身为这些行业中的职业人,回头也需要反思:我从事的行业是否会创造价值、我是否在创造价值?


所以,新常态下必须回到国内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常态应该是平台与数字经济活跃的状态。


疫情这三年,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伴随了两年的健康码。


虽然健康码不用了,但生活的变化已经发生了,人们的心态也已经不同了。


过去谈数字经济只是谈谈而已,当习惯于“码上生活”之后,数字经济即窥斑见豹。


数字经济被视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入融合。


融合不同于结合,结合是结婚、融合是生子,融合之后产生的是新物种。


当大家不再大谈数字化的时候,数字化的时代就真正来临了。


互联网如此,移动互联网如此,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皆是如此,元宇宙也将如此。


数字经济总是离不开平台经济、平台企业的支撑。


过去两年,平台企业很不好过,甚至于不少年纪轻轻的创始人们隐居幕后,淡出公众视野。


是坏事也是好事:上一批敢挑战的人润了,但也给更多想要冲锋的人留下来的空间。


当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就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如果没有巨大的技术突破而致巨鲸倒下,中小微企业应该明确定位自己是大企业、平台企业的配套商。


再想看到凭空崛起的大平台,只能看国家力量的堆砌,或者等下一轮技术革命。其实,我们不过是走了发达国家走过的一段路而已。


相似的问题,也会出现在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


在“两个毫不动摇”的背景下,那些产业成熟的,变数不大但需要雄厚资本且厌恶风险的领域,都应该是国有资本的天下。


民营资本更应该出现在创新的、富有挑战的、极具风险的领域,或者是距离顾客更近的、需要温情的、缺乏标准化的领域。与其说民营资本为国有资本的配套,不如说相辅相成。


创新企业再难向传统企业输出价值观、赋能,大企业也未必会排斥和看不起创新企业,而应当各进一步而产生更多交集。


随着企业管理者的代际更迭,思维方式也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都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彼此。


未来的先进不再是哪一种企业的先进,传统企业与创新企业的“杂交”才是未来。二十多年来心心念念的跨界高手,未来将成为正常人才。


所以,新常态下小企业要靠大树,但还必须有点真功夫,职业人只怕也是类似。





新常态是一切服务于市场的状态。


不管财政怎么困窘,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仍在,只是办大事的方式将会发生变化,另外“大事”也会有不同的定义。


系统观、系统思维、系统方法被最高级别文件反复提及,说的正是这种变化。通盘考虑、拒绝蛮干,这将会对很多的人、很多事有很大冲击,此时不同往时、如今不比当年。


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国际压力与日俱增,经济发展的安全性也被提到很高的高度。


科技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都是这几年来国人的心中之痛。


不过诸如信创、芯片,不能再依赖于补贴生存,而将会由创造出的新市场激活。机会越来越好,市场越来越大,但到底活还是不活,要看市场的眼色。


科技不能唱独角戏,也不要太指望政府和政策力量,而只能依赖于市场、靠市场资本和自我造血来实现进一步的增长。


政府财政这几年很难,前面的大量投入该到贡献力量的时候了。


所以这时候免不了优胜劣汰,也免不了科技企业哀鸿遍野。


科技企业不会普遍都好,也不会普遍都不好,而是有些会快速增长,有些则会一病不起。谁能更快产生现金流,谁将赢得未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制造业是中国既有的优势,也是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而基础。


金融繁盛源于实业增长、源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应当和只能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实体产业。


面向新市场形态,中国市场的各项资产都需要重新定位、重新估值。


科技离不开人才,但是到底什么是人才正在面临挑战。


传统的人才观和人才定义,从过去一年的变化看可能不灵了。


而那些真正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人、带来增长的人、带来希望的人,将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才。


新环境下的职业人,必将会面临再次洗礼,再次审视自身的价值与工作的意义。


教育是国家之痛,也是未来的希望,投入还将持续。


只是过去太多年的期望,总如国足一样让人失望。浑浑噩噩地发展、颠三倒四的规则也许还会延续,但距离革新一定不会太远。


偏离市场的自弹自唱、偏离做事的基本逻辑、偏离未来的夜郎自矜,都将随岁月流逝而不再有生存的土壤。


所以,新常态下必须放下口号、回归市场,市场才是上帝无形的手。


新常态,就是一切回归常识。


- 04 -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只是开始的结束


正如标题中丘吉尔说过的这段话:新常态不是结束,也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只是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面对新旧年交替之时凶猛的疫情,不必惊慌失措,该来的一定会来。


客观只能忍受,主观才是应该努力的方向。不妨思考的是“该来的都来了”以后,我们要怎么办?


新常态是经济中低速度增长、内需消费增长为先、数字经济重点发展、依赖市场机制选择的状态,是切换到新轨道上的“正常状态”,也将是精进者和创新者的“正常状态”。


2023年来了,后面是波澜壮阔的新时代。


相关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