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党建研究院_智慧党建建设实施方案_智慧党建平台APP
首页 > 党建知识 > 正文
解决方案
全面开启党建+智慧应用新时代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 推动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
时间:2022-09-24      来源:共产党员网
【内容导读】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抓好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抓好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积极构建政产学研融合新格局,以“三联三共”为载体,创新开展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互动、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的发展新路子。

  一、党建联建,共筑组织堡垒,提升党建引领力

  学校党委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深化高校、企业、地方三方资源的协同互补,实现“培养要素融合、培养渠道融通、育人资源融汇”的育人格局。一是开展组织联学。建立组织结对制度,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探索成立“校企”“校地”功能型党支部。坚持党建联建,校企地共享党建资源,建立互帮、互学、互助长效机制,学校院系、学科等基层党组织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联学联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群活动,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发党员内驱力。二是探索品牌联育。整合校企地优势资源,开展党建联建、人才联育、项目联建,形成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样本。学校与办学属地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产学融合体+创业集聚地+品牌文化圈”共同孵化“党建创立方”;成立杭州首个“志愿服务学院”,开展党建实践基地、党员创业就业服务等党建孵化项目。三是突出示范引领。共建过程中突出党组织统筹协调、党员带头示范,把党组织、党员的作用发挥贯穿到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开展“百个支部进百企”“博士党员进企业、技术服务零距离”等活动,为企业破解难题700余项;学校上百支学生党员志愿团队奔赴省内各地,开展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活动,了解国情省情,增长本领才干。

智慧党建

  二、平台联育,共培人才队伍,提升党建聚合力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拓宽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渠道,形成高校与地方人才共育“强磁场”。一是拓展渠道建平台。学校与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成立浙江省科技人才与政策研究院,重点围绕“科技智库共建、学术论坛共办、科普基地共强、科技人才共育”四大重点工程,聚焦科技人才理论和政策研究,更好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二是创新机制重育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要求,坚持社会实践育人,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以服务地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全过程,不少学生尚未毕业就手握多项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论文,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经过多年积累,探索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昌模式”,教育部在新昌召开现场会,并将该模式在浙江省全面推广。三是交叉锻炼强队伍。联合开展专业型技术人才培育工程,学校同舟山、岱山党建共建,开展人才联育,建立“菜单化”学习教育模式,成立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职场体验基地,定期互派学生代表、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年轻干部,每年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向培训、顶岗锻炼。实施高校、地方政府双向挂职、校企地干部人才“交叉锻炼”计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做好党建与业务“复合型”“双强型”干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项目联培,共破科技难题,提升党建战斗力

  学校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指引,对标省域发展实际,构建校企地“党建+科研+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一是探索供需“无缝衔接”机制。通过建立地方、企业重点技术需求清单和高校重点学科专业、人才团队供给清单,打通校企地信息孤岛。学校信息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为推进科学防疫、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不久,教师马汉杰临危受命带领科研团队48小时内研发上线余杭绿码系统,为疫情防控积累了先行先试经验。沈炜教授为宁波市税务局破获出口骗税案提供技术支持,为国家挽回重大损失。这些生动实践,让师生党员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探索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整合学校学科力量集中对接特色行业,构建“学校布点、院系建点、团队蹲点”三级联动机制,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学校同淳安县屏门乡、三门县亭旁镇开展党建共建,建立“高校+基地+农户+企业”合作平台模式,帮助地方企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增收,形成社会经济效益近千万元。与柯桥区打造“实验室+研究院+研究生院+校地党建共同体”四位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入选全省首批、省属高校唯一的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撑浙江现代纺织产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三是探索项目“联合揭榜”机制。针对国家战略所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社会需求,改革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通过校企地三方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服务联合体”进行合作揭榜。学校党员教师团队揭榜挂帅为企业解决卡脖子科技难题的事迹受到央视《焦点访谈》深度报道。2022年初,学校积极响应浙江科技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向山区26县免费开放了50件发明专利,努力为山区县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相关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