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个词:格局,说的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高度、宽度和广度。形象地理解,格局就是一个人的胸怀和视野,前者说的是个体价值观,后者说的是世界观。
这两个词都是大词,很不容易理解。但如果放在认知层面,正如这张图:
世人都想要某种结果,但结果源于行为,而行为决定于能力,能力则在认知框架之下。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要结果、为结果拼命努力去做,孰不知如果不能解决认知的问题,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所谓认知,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怎么判断世间之事、用什么角度去观察和判断,本质上就是世界观、价值观。
看待世界最基本的方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谓六感。但真的凭六感就能看到世界吗?显然不是,要不然就没有科学这个词了。
人的认知有一定的范围,例如在小学时学习算数,而后学习代数和几何,而后学习微积分、曲面,在每个阶段看到的数学世界完全不同,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越来越抽象。不过数学不是科学,因为数学是纯粹的定义和逻辑,无法证伪。
在人类观察世界的层面,可以通过假设、逻辑推导现象并且可以被证明或证伪的才叫做科学。典型的就是物理学。
在物理学层面,从牛顿力学到电磁学、光学,再到经典相对论、量子力学,是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升级。在牛顿力学层次,可以直接观察,但到了相对论阶段,已经不再有直接证据了,只能间接证明。这个时候,仅凭六感显然不够,必须要有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才能理解。
认知当然不仅是科学领域,在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层面一样也有,只是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有其共性:定义、逻辑和实证。尽管有些领域无法精确实验(所以通常不认为是科学范畴),但大体上可以理解,并且能够作出推论。
这就是一般意义上人的认知体系。
认知当然不是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才可以(学了更好),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见识和逻辑能力才行。怎么才能拓展认知的边界?诗圣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的就是用高度拉开空间而看到更远、更多。
只有空间的认知还不够,还需要时间的认知,大抵就是对历史的认知。当下芸芸众生,整日忙忙碌碌,如果不能停下来思考,胸怀无从谈起。倘若放眼五千年,自然也就能看到蝇营狗苟,自然也就能理解螺狮壳里做道场的意义。
可重复的能力约束于认知体系,而能力又决定人的行为、间接决定结果,所以人的认知决定行为结果。改变结果首先要改变认知,才有机会提升能力、改变行为、得到结果。
拉升时间与空间来观察世界,很多事情的答案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