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完了,一大波国家意志,沿着十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步伐向我们涌来。
十年磨一剑,锋芒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科技创新的鸿篇巨制
三中全会的《决定》发布,全文22000字,十五章、六十节,300多个点,可谓鸿篇巨制。
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有关科技创新的内容,在22000字的文稿中居然有3000多字。
数量或许不意味着质量,但一定意味着态度。
科技创新之所以置于如此的高度,不仅是当前经济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的必然,还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如今的科技创新,绝非科技工作者的事,乃是全社会的事,中华民族的事。
读懂《决定》,或许能开启不一样的事业,甚至不一样的人生。
人的力量终于被正视
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决定》一文中,涉及到人的因素很多,例如“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再如:“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再如:“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等等。
《决定》重提企业家精神:“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企业家精神,好像是久远的记忆了。《决定》中在传统的四个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增加“数据、管理、知识”,成为七个生产要素。其中的管理要素,当然不只是企业家,但核心是企业家,说的是人的力量。
科技创新有风险,像是赌博,或者异想天开,依赖于人的勇气、知识、智慧和信念。
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
科技人才与教育变革
人是核心,说的是人才。
何为人才?有独到之处,且用在对的地方,就是人才。这就是涉及到育人机制和用人机制。
育人,教育首当其冲,人民苦教育久
传统教育建立于工业时代,以大工业生产的“螺丝钉”为目的,教育设计制式化、刻板化。虽然维护了公平公正,也确实为中国过去的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显然已经过时了。如今各种补习、各种“卷”,学完了,学了个寂寞比比皆是。
人工智能如日中天、风驰电掣,不仅威胁到劳动者,也威胁到教育,教育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怎么改?“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总之,不改不行,不改没有未来。
民营经济重回舞台中央
科技、人才、教育,最终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幸福。倘若就业都有问题,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司马南抨击联想,吴小平所谓民营企业离场论,都曾甚嚣尘上。虽然其观点后来被官方媒体驳斥,但其影响深远。
当那些有辉煌战绩的创一代和企业家们纷纷退隐江湖,创新者们逡巡不前,创业者们惶惶不可终日,科技创新和经济活力必然遭受重创。
好在,一切终于要改变了。
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表述有所不同,在两个毫不动摇的描述上,这一次去掉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字样,而让公有和私有经济并列同台。不仅如此,还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法律形式固化《决定》内容。
这是一次了不起的变化。
甚至《决定》更进了一步,鼓励民营经济、平台企业成为国际大企业,并成为国家战略的践行者,尤其要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力。
实际上也是,在科技创新产业领域探索的巨大投入和风险,以及快速应对,民营经济或许更合适。
这次确定性让民营经济重回舞台中央。或许在舞台灯光照射下,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会如火如荼,站上自己应该站的位置。
时不我待与换种思维
《决定》将目标达成时间设定为2029年。
以《决定》涉及的十五项、六十节、三百多个点而言,时间紧、任务重,绝非虚言。
从决定中,看到了时不我待的感觉。
为什么?国际竞争压力、国内经济压力。当下虽然艰难,但或许是最好的时机、最关键的阶段。突破了,就能摆脱可能的中等收入陷阱,真正独立自主。相信一定能突破。
过去五六年,躺平之声不断。也确实因为一些规则、一些政策、一些事情,让干部群众和企业伤了心。
但未来和过去有所不同,应该重新思考下一步怎么做。
有人拭目以待,有人择机而发,有人已经在路上。不同人有不同选择,不同选择有不同未来。
这世界有自己的规则,例如波动性。历史就像是正弦波的图,有波峰就有波谷。每一个上升之路,都在绝望中出现。如今到了下一波上升的起点。
春风吹,战鼓擂,横刀立马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