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第二届竞赛,3月举办第一轮预选赛,3月21日举办第二轮预选赛,4月18 日举办决赛,采用全程在线方式答题。最终有来自8个国家的73位选手获奖,其中来自北京大学的有20人。
2021年第三届赛事吸引了全球5万多人报名,最终决出70名获奖者。
2022年第四届竞赛于3月14日正式启动,赛程包括预赛、决赛两轮,全程在线答题。9月26日决出77名获奖者,包括4名金奖、6名银奖、10名铜奖及57名优秀奖,获奖者中超五成是“00 后”。
2023年第五届竞赛参赛人数超过5万,产生了4名金奖、6名银奖、10名铜奖和50名优秀奖。4名金奖得主平均年龄只有22岁,其中年纪最小者只有17岁,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满分金奖得主。
2024年第六届竞赛于3月14日开启报名,并首次向AI开放。6月13日公布的决赛名单显示,801人成功晋级,AI队伍全军覆没。
有关姜萍的争论
今年初赛晋级的选手中,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17岁女生姜萍拿到了93分的成绩,预选赛全球排名12。
排在姜萍前后的不仅有名校学生,而且不乏数学专业的博士。也正因为如此,这份榜单好像捅了马蜂窝,由此引发的争论甚嚣尘上。
各种质疑声音不断,理由是:如此高端的竞赛,一个中专生、没经过专业训练,怎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尤其初赛是开卷,所以有人猜测作弊,有人怀疑主办方,还有人联名发表公开信。
当然维护者也不少。有人纯粹以情感说话,有人逻辑推理,还有人举例证明。
各说各的道理。
凡是争论,背后都有原因。不仅是这件事的原因,还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以及我们当前不得不面对的大环境。
天才与教育冲突
围棋界有一句俗语:十八岁不成过手,此生无望。说的是围棋这种游戏,很吃天赋。没有天赋,很难玩好,而且这种天赋还需要尽早挖掘才行。
有人对空间感受敏锐,绘画能力很强。有人对声音感受敏锐,音乐能力很强。
自然也有人智商很高,数学能力很强。
每个人的大脑结构都不同,源于基因传承和变异,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各类刺激,让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建立起来的网络不同。
天才不讲道理。
但天道也很公平,有强必有弱,所以天才常常“偏科”。
现代教育源于工业体系建设中的“零配件”思路,制式教育更是要求标准化和考核。这种教育方式对大工业体系和普及性教育很有效,成本也相对较低。但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忽视个体差异,可能正是天才的杀手。
国内一直有天才班、少年班之类的“小灶”,只可惜能囊括和发现的天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科技的国际竞争
近代科学发展,涌现出很多天才。有的天才人物,一生之能常人仰视也看不到。但也正是这些天才们,揭示了一种又一种现象,发现了一个又一个规律,开创了一门又一门学问。
可以说,人类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天才在影响其进程。
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首当其冲。掌握强大的科技力量,意味着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拥有顶尖天才,掌握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是当下的人工智能领域,对数学天才从未有过如此的热忱。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天才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甚至可能改变一个时代。
怎样才能得到天才的加持?
不拘一格降人才
教育亟待改革。
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培养,虽然提出来很多年了,但一直很难落地。至于多元化的课程和学习路径,更难实现。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理念落后。
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天赋,提供接受特长教育的可能性,是当前的当务之急。尤其那些“吃天赋”的领域,譬如数学。
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应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为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展示和发展的平台。
当然,老师的教育更重要。新时代,需要匹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过去,上述这些好像天方夜谭,因为太难做到或做到的时间太长了。但在数字化时代,有了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可能。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都能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赋能。这是后话。
当务之急是发掘天才少年。
怎么发掘?建议教育部门和顶尖大学应该有一支“别动队”,通过各种渠道、下力气从全国寻找那些天赋秉异的少年,先给这少数人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让天才绽放光芒,从而引领科技成长。
这不仅是教育的责任,也是国家崛起的关键之一。
一个距离普通人很远的故事,不仅能带来譬如短剧之类的爽感,也能带来沉甸甸的思考,还有对当下、对自我的认知。
故事只是故事,六经注我才是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