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020年来临之际,笔者讲了“新七态”,所谓:新事态、新心态、新世态、新业态、新生态、新常态、新变态。大抵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及科技进步、经济转型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迁和商业新局,结论是企业需要如同蝶变一般,在新时代中“变态”成新的样子来适配时代,所以叫做“新变态”。
不成想还没有主动“新变态”,新冠疫情爆发,所有人都不得不“变态”了。接下来的一年抗疫,到了2020年末,笔者承袭上一年的“新”和“态”,又写了一篇文章讲“新固态”。在新形势下,个体和企业都需要在传统“气液固”三态之外,进化出“新固态”,将优势优化而成为自身的独到之处。
2021年的整年还算不错,虽然“三座大山”的倒下导致了不少企业的灾难性裁员,但那些真正的“新固态”们发展得尤其好。随着“硅碳局”开启,数字和双碳的脉动带来了一大波行情。但是,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东西哪里那么容易解决,未来一定会在疗伤中前进、在前进中疗伤。所以到了2021年末,笔者判断2022将是“新病态”的一年。
讲“新病态”的时候,不是因为奥密克戎,而是因为经济根底有问题。三年疫情和经济挫折将原本犹豫不决的经济彻底洗了一次牌,倒下了很多企业,消灭了一些高杠杆的中产阶级。虽然有些惨烈,却也未必一定都是坏事。
因为2023年“新常态”替代了“新病态”。2022的年末的期盼终于没有站得住脚,2022的艰难成了2023的常态,同时2021年的“新固态”们也依然健壮。真真是冰火两重天。
然后就来到了2024年,这一年又将如何,是否会延续2023年的惨烈?
笔者定义:这将是“新稳态”的一年。
2 生物学里的稳态
稳态是生物生理学的概念。
稳态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物体内各种系统和器官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在稳态下,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能够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稳态的维持需要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
在生物体内,稳态的维持涉及到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协调和平衡,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
除了生物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外,外部环境也会对稳态产生影响。所以,生物体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稳态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生物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的基础。维持稳态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稳态很重要,因为无论个体、企业,无论经济、社会,无论国家、宇宙,虽然都在不同状态不断迁徙,却都时刻处于稳态之中。如果一旦脱离稳态,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稳态和稳态之间,必然会有“不稳”的过渡时期,笔者称之为:“新稳态”。
中国经济在上一轮快速增长之后,尚未进入到下一轮的稳态,当下便是“新稳态”。
3 来自高层的判断
2021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总基调均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3年末的会议则调整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从更强调“稳”,到更强调“进”和“立”,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
尤其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首位,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将是主要的驱动力量。
会议特别强调了“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高层判断2024年宏观经济形势将进一步好转,尤其非经济政策在内的各类政策,都要保持“稳”,在“稳”的基础上求科技创新的“进”和新产业结构的“立”。
会议的内容很多,就不一一列举,想必在“两会”会有更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但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可以看到整体思路:先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支持科技创新、寻机深入变革。
4 来自市场的声音
结束疫情的新一年,预期和实际差异很大。
2023年的市场可谓哀鸿遍野,但同时又冰火两重天。
企业普遍状况不太好,甚至很糟糕。但是有些行业和企业的绩效却非常亮眼,细数下来大约是军工、新能源相关及一些原本在行业中很强的企业。
虽然大多数出口企业不太好,但也有一些特别好的出口业务,例如俄罗斯出口。
这一年的市场中充满着“卷”的声音。
消费降级、价格竞争、产能过剩、休假停工,不绝于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脱钩断链和外需不振的表现。毕竟中国大量业务,尤其是大量制造业本就是为“对外制造”而生,国外需求不足,国内需求无法支撑,竞争加剧。
不断“卷”带来的结果是CPI、PPI下降,同时企业利润下滑,微利化时代到来。
市场最终将会由竞争而优胜劣汰,卷出下一代“卷王”,由它们引领行业的下一段旅程。
卷,根本问题是缺乏增量市场,而又缺少新技术驱动的新需求。
在同一水平线上反复,卷出新高度、新气象、新企业,颇有些养蛊的架势。
如果卷出新层次,就是赢家。
5 来自个体的感觉
原本以为是疫情催生的业态,在2023年依然火爆,例如直播带货。
具体上热搜的事件众所周知,不再赘述。但从中能看到一些东西,过去不太明显,而现在却越来越明确。
新人群、新需求。
例如军大衣现象,例如职场躺平现象,例如低欲望、低消费,例如演唱会天价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人经历过一些“明显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是一次阶层分化,每个时代都有一次快速增长和迭代,每个时代都有比较鲜明的特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勇气分化,诞生了“先富起来”的人群;九十年代下海潮、下岗潮,个体创业和知识开始有用;两千年以后的资产溢价、房地产崛起和制造业腾飞,大规模城市化造富运动;一零年前后的十年,互联网崛起、数字开始分化人群;疫情前后若干年的数字与智能走上前台......
虽然不太准确,但大体上能看到:每个时代都有幸运儿,每个时代都有失落者。
而2023年普遍迷茫,忽然间曾经的金科玉律被打破了,曾经的成功经验没用了,曾经的市场规则改变了。
三年疫情的停顿,真正的后果显现出来,地方政府没有余粮了。
6 阴阳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很宝贵,尤其在长时间轴上,更是弥足珍贵。
阴阳平衡就是其中之一。
阴阳平衡是指事物都分为阴阳两面,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
倘若阴阳其中一面太盛、另一面过衰,则平衡就会被打破,进而产生一系列变化。之于人体,阴阳平衡则健康,失衡则生病。之于事物,阴阳平衡则平稳,失衡则变化。
传统医学讲法,也是道家思想,认为:人体各个部分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所谓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认为:宇宙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基本力量是阴和阳。阴为物质基础,阳为机能表现。阴为负极,代表了消极、柔性、收敛、静态等特征;阳为正极,代表了积极、刚性、扩张、动态等特征。
阴阳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在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变过程中,阴阳因其互补、交错、转化的关系,形成了一切事物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回到经济与社会,也是如此。平衡则稳,一切经验继续。失衡则变,一切演化前行。
7 经济与社会变化
2019年末讲新变态,说的是未来需要重新调整存在的状态,否则可能失去存在的机会。
2020年末讲新固态,说的是未来需要独到之处才能生存,过去的增长模型已经被打破了。
2021年末讲新病态,说的是未来需要一边治病一边前行,没机会先躺下治病,因为外界环境一直在前行。
2022年末讲新常态,说的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可能经济失速,不要寄希望忽然变好,而要适应、当做常态,重新调整自我。
一切变化的根本,都是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不会因为个人意志为转移。
疫情只是过程中的不期而遇的浪花,并不会影响整体趋势。
这是旧经济体系与新经济体系的冲突与矛盾带来的变化。中国快速增长的二十年,带来的隐患不少。虽然隐患因为各种原因推迟了爆发的时间,但并没有消失。未来必须面对的,也是过去应当面对的。
这是旧国际秩序的倒塌与新国际秩序的萌芽带来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单极国际局面,正在被挑战。全球化、逆全球化、区域化,混杂在一起的各种声音和现实,难免混淆视听,但根本不会改变。相当长时间内都会各种形态交织,不会马上有结果。
这是旧社会结构的维系与新社会结构的崛起带来的变化。旧的增长模式建立了旧的社会结构,在旧增长模式被打破之后,新增长模式并没有建立起来。旧的依然不愿意退出,新的还很难变成主角,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扯皮、博弈和演化。
这是旧思维方式的倔强与新思维方式的犹豫带来的变化。过去的已经在质疑,但并没有褪去。未来的也在被质疑,还没有被证实。但方向性应该没有问题,只是时间而已。用时间换空间,大家都需要消化和准备。
变化是必然,但不变的仍然不变。
将不变的变成应对变化的力量,变化可能就是最好的推动力。
8 系统与数字思维
2023年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
刀郎一夜间火了,火遍大江南北,甚至四海八方。
董宇辉和东方甄选,居然登上头条一周之久,久久不能平息。
可能这些现象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深思之下、细思极恐: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习惯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新的增长模型。
这是数字时代特有的现象。
在大航海开始之后,贸易开始连接世界。
在铁路疯狂建设后,人群流动开始加剧。
在电力普遍应用后,生产能力迅速增长。
在无线电应用之后,信息传递改变商业。
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一切不复从前样子。
因为连接增加,社会的复杂度和变异速度也对应增加,但是人还是原来的人,并没有加速进化。
技术改变了人和人、人群和人群的连接,连接产生相互冲击和融合,带来更多变异的可能性,创新与恶化均来自于此。
因为连接指数级增长,原本社会的金字塔结构正在崩塌之中,而影响力结构取而代之,创新或变异的结果变得更多更快而不可预测。商业变化、社会变化、人心变化、事态变化,一切因连接而产生、因数据而强化。
数字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系统的复杂度需要新的思考方式来应对。
如何增加影响力,如何应对影响力,如何应对数字左右局面的时代,如何驾驭数字带来的挑战,都将是全社会的新课题。
数字思维,是这个时代力量发挥、避免合成谬误的关键所在。
9 新一年,新稳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实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会议强调: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三大消费领域,对应的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三种经济形态,需要的是稳态思维、数字思维、系统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不管是消费降级、消费升级、消费差异化,还是全球化、区域化、逆全球化,都只是旧时代去往新时代路上的风景。
无论是不确定性,还是确定性,都是“稳态”和“稳态”之间的路径和方法。
旧的稳态必然崩塌,新的稳态必然到来。明确的指向性,不仅在政策文件,也在技术革命,更在连接的人心。
用系统思维看待这个世界,明了因为数字变数带来的复杂性指数级增长,建立起应对新时代的数字思维,应该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确定性方法。
基于数字思维再看经济与社会,自然而然就能看到稳态的机会,是谓稳态思维。
应对新时代、应对新一年,都需更新思维方式,无论企业还是个体。
你我都一样,重温稳态、学习思考,游刃于新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