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开始征收碳税,这只是有关双碳对微观经济影响“开始的结束”。
2020年9月,总书记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也是一次关乎国家发展、国际博弈的政治和利益结构安排。
国际贸易关系是利益结构的关键。
改变利益结构的方法无外乎货币、关税和大宗商品价格。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为主的GDP结构,决定了受伤的一定是发展中国家。高端制造业对成本增加感知比较小,而低端制造业可能会遇到毁灭性的打击。
从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情况看,目前对耗能大户、制造类大企业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当然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对一般服务业和中小微制造企业来说,似乎这件事距离很遥远。
真的如此?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真的想要将企业经营很多年的话。“双碳”对服务业、中小微制造业的影响,正在慢慢走来。
首先是成本结构影响
碳排放成本因素将会首当其冲。任何产品都会包括碳排放的因素,只是多少而已。材料首当其冲,其次是供应链,再次是工艺方法,这三者都会受到影响。材料端源于碳成本而导致成本增加、供应链则因为碳成本因素导致结构重组、工艺方法则决定了生产方法和资金投入的变化。
其次是收益结构影响
因为多了碳排放因素,某些产品可能会因此提升了价格,而某些产品会降低价格,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似乎不大,但正如“蝴蝶翅膀的扇动”,假以时日会改变产业。尤其是越来越多企业因为碳排放因素而调整战略,更会不断放大这种变化。
再次是品牌营销影响
碳排放控制如今不仅在国家政策方面明确了时间表,也在社会共识方面实现了大众认知,这就导致对品牌营销的影响。降碳、节碳是天然的”高档货“特征,反之则”不高端“。品牌无外乎人群的共识,一旦碳排放共识建立起来之后,对产品的品牌影响就成了”环境因素“。
最后是生产经营影响
企业的产品结构必然会因为“双碳”而逐渐调整,调整过程中是逐渐感知到变化和应对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包括营商环境的变化。作为经营者,但凡能守法合规经营,没有人愿意惹麻烦。但主观意愿是一回事,客观环境是另一回事。不能提前响应变化,必将被变化影响。
基于以上四点,也就催化出市场竞争的风险和机会:构造新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对企业来说,这本就是责任,但随着“双碳变数”的影响增加,这种责任和压力会加速企业的创新。
重视碳排放除了研究成本收益结构,也要重视产品创新和营销,还必须在管理上下工夫,针对性重新调整资源配置和过程安排。被动响应不足取,应该将“双碳”的约束性条件视为市场变化中的机会,也许能进一步建立或强化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例如智慧电梯业务中围绕节能而创新,例如智慧组工中的“双碳”指标体系,例如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和节能实现更优PUE,例如用信息技术实现大学校园和政府机关的节能节碳,例如通过管理和数字化手段减少打印材料……
双碳带来的产业影响深远而长期,只是表面看起来似乎关联度没那么大。但是以“系统思考”的“延迟效应”和“增强循环”来理解,这种影响滚滚而来且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快。
数字化价值与数字双碳正当其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