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一课”是党的建设和党员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
自1847年《共产主义同盟章程》开始,历经我党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的补充,尤其是十八大之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再次强调,“三会一课”已经为党员的基本政治生活的组成。
“三会一课”的“三会”比较好理解,“一课”到底是什么?
理解“一课”,就必须理解我党的历史。我党从最初的工人阶级先锋,到领导广大的工人、农民和进步群众,是一次重大的蜕变。在工人阶级先锋年代,相对文化程度比较高,方针政策比较容易贯彻。但我党领导广大的工人、农民和进步群众,文化程度差异非常大,这就导致党的方针政策理解和贯彻困难。
最初的党课,是基于政治目的,但从文化教育入手开始的。在和平建设年代,这一点尤为突出。毕竟历史上的党员并不是建设方面的好手,而新中国的建设需要知识和文化,于是党课就成了党员学习提升的重要园地。时至今日,党员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化教育。环境不同了,党课是否需要改变呢?应当讲什么、学什么?虽然形式在不断变化,其实党课的学习内容,一直没有变。
首先,当然还是方针政策的学习。每个党员至少一年四次的党课,就是至少四次方针政策的传达和学习。党领导一切,党的方针和政策就是工作的指引。
其次,是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学习。作为政党的一员,对政治的敏感,是工作的必要支撑。马克思说,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为人民服务。
再次,是本职所需的科学文化的学习。前两者提到的概念很大,但落实到具体工作,还是需要具体知识与技能。党员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科学文化水准的提升,是发挥能力、提升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党中央的方针政策,通常概念宏大,落实到地方和行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解读才能落实。具体的工作部署,在于上级和本级的支部会议,但为什么这样做,却应当在党课中学习。为什么的问题,既包含方针政策的落实,也包含科学技术的应用。所以,党课必须要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
很多支部的“三会一课”流于形式,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三会一课的认识,尤其是党课的认识。现实中出现三种现象,需要警惕。
一是,念文件的形式主义。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是支部委员会对党课缺乏准备。支部并不只是传声筒甚至隔热层,而应当是解释者和导热层。所以,支部委员会率先研读学习、认真准备,是上好党课的关键所在。
二是,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党课,之所以是“课”,其根本目的是“学习”。不能学习的党课,价值自然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支部领导者自身未能与时俱进。当前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积极、灵活、形式多样的党课,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关于这一点,有很多很好的案例:讨论、外援、竞赛、读书,都是很好的方式。
三是,缺少科学文化元素。我党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近代的科学思想和发现,在和中国实际结合之后,又经历了现代科学的洗礼,最终才形成如今的样子。所以,与时俱进地学习科学文化,感知人类最前沿的认知,是党课的总要组成部分。
不过,方针政策的体量不大,国内外政治形势要学的东西也有限,可是科学文化几近无限。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解决几乎无限的学习问题?
这就需要现代化的工具。党课,需要智慧党建作为工具。
科学文化没有边界。虽然说与本职工作结合的内容要少得多,但也不是一年四次或更多次党课所能解决的。更何况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怎么能够兼顾?
用奥远智慧党建作为工具,能够解决。
必须全体学习的内容,可以自上而下分发到微信小程序中。除了集中学习之外,只要有空,就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特定的一些内容,党支部成员和党小组成员,可以分头学习、提炼、分享到奥远智慧党建的微信小程序中。充分利用工具,才能减少大量重复,提升效率。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党课有涯,而科学文化知识无涯。要避免党课形式化,必须围绕初心和使命,紧扣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想要充分学习,则一定要利用好互联网工具,才能让党课延伸出去。
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才是新时代真正的党课。奥远智慧党建,让党课,不下课。